新华日报记者 赵晶 安莹天牛宝配资
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本期“跟着名家学健康”栏目聚焦一个听起来陌生却后果极其严重的疾病——药物相关性颌骨骨髓炎,特邀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蒲玉梅主任就这一因吃药而引起的疾病进行专业解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看似治病的药,如何成为颌骨的“杀手”?
蒲玉梅介绍,药物相关性颌骨骨髓炎是指患者因治疗骨质疏松、恶性肿瘤骨转移等疾病天牛宝配资,使用双膦酸盐类或其他相关药物后,在拔牙、牙周炎等刺激下引发的颌骨炎症、感染甚至坏死。患者常伴有剧烈疼痛、死骨外露、流脓、病理性骨折等症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很多患者描述‘生不如死’。”
该病自2003年首次被报道以来,发病率随着相关药物的广泛使用而逐年上升。蒲玉梅指出,虽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药物造成骨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与口腔局部创伤共同作用是关键诱因。尤其是拔牙后,颌骨暴露于口腔细菌环境中,加之骨愈合能力受损,极易引发感染。
近年来,随着抗骨质疏松和抗癌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这类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蒲主任强调,“很多人对此病认识不足,导致患者常常辗转于口腔科、骨科、肿瘤科之间,得不到及时、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延误了病情。”这正是南京市口腔医院成立“药物相关性颌骨骨髓炎专病门诊”的初衷——集中专家力量,为这群深陷痛苦的特殊患者提供一站式的精准诊疗方案。
早期警报:天牛宝配资
不只是剧痛,这些症状需要格外警惕
如何早期发现这个隐匿的“杀手”?蒲主任指出,症状因人而异。对于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过相关药物的患者,若没有拔牙史,早期可能是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症状:比如感觉脸颊或下巴深处隐隐作痛(但说不清是哪颗牙疼)、下唇麻木、像得了上颌窦炎一样的胀痛等。若刚刚拔过牙,最典型的警报就是“伤口迟迟不愈合”。正常情况下,拔牙窝一两周就会初步愈合、疼痛消失,但如果超过一个月创口还在,甚至有灰白色的骨头露出来,周围红肿、流脓,伴有剧烈疼痛,那就必须高度警惕,立即去专科医院检查。
蒲主任也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家也不必过度恐慌,我们平时吃的感冒药、抗生素是安全的,不会引起这个病。”她强调,这个病的患者人群主要是恶性肿瘤骨转移、骨质疏松等患者,他们因为自身病情的需要会使用一些抑制骨吸收药物或靶向药物,以及一些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用药剂量越大,频次越高,风险越高。
“拔牙”是最大的诱发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拔牙。蒲主任用三句话给出了清晰的建议:用药前,先看牙;非必要,不拔牙;必须拔,要谨慎。如果牙齿确实无法保留必须拔除,需要多科室协作。患者应咨询肿瘤科医生,评估能否短暂停药;口腔医生则会在操作前进行专业洁牙,并使用抗生素、漱口水做好充分准备,以最小创伤完成手术,并密切随访。
专家呼吁:
健康口腔是生命质量的保障
访谈最后,蒲主任借全国爱牙日向广大观众发出诚挚呼吁:“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容小觑。对于正在使用或即将使用相关药物的高危人群,请务必记住‘防大于治’:用药前先做口腔检查,治疗期间保持极佳的口腔卫生,定期复查,出现任何异常及时就医。”
同时天牛宝配资,她也提醒公众关注口腔癌的早期信号:“如果口腔溃疡超过2-3周不愈合、黏膜出现白斑红斑、有无痛性肿块、反复出血或麻木感,一定要及时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应对所有口腔疾病的关键。”
睿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